近年来,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,各类社会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。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,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。
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,已成为手机使用的重要群体。手机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了便利。据调查,24%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课堂学习有积极作用。在课堂使用手机辅助教学的群体中,课件或教材分享(69%)、教学互动(回答问题、投票、抽奖等)(51%)和点名签到(50%)是教师最为常用的三种手机功能。
相信大家都经历过被学习通、钉钉等学习软件支配的恐惧。
但同时,关于“学生手机成瘾”的报道也越来越多。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显示,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发生率约为46%,而且这一比例仍在快速增长。
吸烟的人在解释自己为何抽烟时可能会说:我只是为了有点事做。而现在所有人在解释自己为何放不下手机时,也是这样说的。
和他们用吸烟来缓解焦虑一样,依赖手机的现代人总是用手机来慰藉我们内心的无聊。当我们的手指滑动或点击屏幕时,似乎所有的孤独,不安全感,以及烦恼都可以消失。
这已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普遍现象:我们知道不应该浪费这么多时间在手机上,但又控制不住自己。
为了切实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,我们在校内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,共收到份有效问卷。
67%的同学表示,手机不在身边一段时间后,当他们拿到手机的第一时间,会选择马上查阅短信与未接来电;42%的同学表示,长时间未使用手机,会感到难受,出现孤独感等;40%的同学表示,自己在课堂上会因为手机而不能专心听讲;近一半的同学认同“手机是我的一部分,没有手机,就会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”这一观点。
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你中了几条呢?
那啥是手机成瘾呢/01/
不得不说,我们对“上瘾”的理解是过于狭隘的。
我们总是认定,上瘾只是特定人群的问题,如那些在*场中*到倾家荡产的*徒、抽烟一根接一根停不下来的老烟枪、对*品成瘾的瘾君子。
于是,我们慢慢忘记了,这些人也曾经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,而我们与瘾君子之间并没有清晰不可越过的界限,只要出现合适的产品或体验,谁都可能成瘾。
举个例子,在这大数据时代,你可以在任何平台上